方朝晖:中国文化为何盛行境界论?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截止2018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174.63吉瓦,其中集中式电站占比71%,分布式光伏占比29%,金太阳项目累计装机容量6.15GW,占比约3.5%。
据了解,永祥近年来在环保上投入数亿元。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极明确的战略引领下,通威每一个团队、个人通过极强的执行力和职场自律,实现整个企业在光伏行业的加速崛起,实现文章开头所提到2018年经营业绩上的6大历史记录。
这样的文化和团队,显然可以披荆斩棘,有令必达!整个集团4万人勠力同心,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黑鹰光伏曾撰文分析通威强势布局光伏产业的底气到底来自哪里:首先,是笃信中国乃至全球清洁能源必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今年开工的成都4期3.8GW和眉山10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产线上继续以无人化生产为主,建设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对此,资深行业观察人士分析:通威的快速布局和扩张,就是企业在用市场的手段加速实现中国光伏市场化的最终实现问题。这折射出的是一个大型集团组织框架的成熟与完善,以及管理层与细分团队极高的执行与目的达成能力。通威的生产成本到底如何在保证高质高效的同时,能做到全行业最低?到现场一看便心知肚明。
崛起于速度,致胜于效率由上述所知,通威扩张的底气,终归源于对自我综合能力和战斗力的清晰认知和自信。黑鹰光伏曾仔细分析通威股份2018年财报,发现其包括营收、净利、总资产、对外投资、货币资金等六项核心经营数据均刷上市以来最高纪录。其中,作为唯一一家应邀在大会作主旨发言的企业代表,汉能以绿色产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在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后,汉能通过全球技术并购和持续自主创新,掌握了全球领先的薄膜发电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并且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移动能源产业。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绿色能源无处不在和绿色发展将成为现实。图: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瓦汉瓦,可实现建筑的自主发电近年来,汉能在节能减排方面成果显著。对此,袁亚彬解释说,汉能在贵阳、上海等多地正在建设或谋划建设一批移动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一批生态示范城镇,希望发挥自身在薄膜发电全产业链的技术优势,生产和应用更多更好的薄膜发电和移动能源产品,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袁亚彬介绍说,基于全球领先的薄膜发电技术,汉能研发推出了汉瓦、汉墙、汉路、汉包、汉纸、汉伞等一系列应用产品,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改变了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方式。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胡保林参观了汉能展台,并对汉能绿色发电建材和移动能源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汉能在技术上的全球领先性和新能源领域的超前布局。
创业三十年来,汉能专注清洁能源事业,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共同成长。图: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胡保林(左三)参观汉能展台此外,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博览会也同期于武汉市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办,汉能携汉墙、汉瓦,汉纸、汉包、汉伞等移动能源产品亮相博览会现场,集中展示了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先进成果及太阳能能源解决方案。本次论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系列的指示精神,积极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日前,由中国环境报社、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举办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暨博览会在武汉召开。
移动能源拥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是能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成为一个战略性产业。以北京地区为例,汉能先后有APEC会址、国电投大楼、中国尊、龙湖汉路等多个标杆落地,通过薄膜太阳能产生电力,实现节能减排,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据悉,本次论坛将包括主论坛、多个平行论坛及圆桌会议,有包括沿江省、直辖市生态环境厅领导、沿江各设区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项目承担机构负责人、各类工业聚集区负责人、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各重点企业负责人及新闻媒体记者等600余人参会,共同商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计。首先在耗能大户建筑领域,汉能相继推出了汉墙和汉瓦两款高科技建材产品,实现建筑的自主发电,在降低建筑能耗的同时,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从而向净零能耗目标迈进。
会议上,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总裁袁亚彬发表了题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主题演讲。当前,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进程中,由技术和市场驱动带来的新能源科技优势已显现,而薄膜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能源的转型也是大势所趋。
按照中央和国家的要求,汉能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动薄膜发电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产化,在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产品开发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当前,长江经济带面临发展转型、改善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绿色产业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绿色产业和绿色创新型企业的支撑。袁亚彬表示,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是每个企业应当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汉能是一家怀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袁亚彬指出,近几年,薄膜发电技术获得了中央和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图:汉能集团总裁袁亚彬发表演讲,介绍薄膜太阳能绿色产业众所周知,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近日,我国将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十百千行动,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发文,积极支持十百千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项目。袁亚彬表示,作为薄膜太阳能行业的领导者,汉能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汉瓦、汉墙等绿色发电建材的大规模使用和移动能源走进千家万户,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汉能在薄膜太阳能上的不断突破也必将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绿色技术支撑。汉能作为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受邀参加此次论坛。
与此同时,汉能更加积极投身长江经济带建设。目前,汉能保持着薄膜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的多项世界纪录,打通了薄膜发电全产业链,在国内正在建设十余个覆盖薄膜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制造和应用产品制造的产业化项目,拥有了吉瓦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和产线年度交付能力,已经形成了大规模产业化的能力和条件。
薄膜发电技术可以直接将太阳能快速转换成电能,由于电池芯片具有轻、薄、柔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建筑建材、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户外消费电子等很多领域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蔡刚致辞作为三类资源地区的浙江省,分布式光伏的装机总量和增速却能连续多年在全国保持第一。
以下是蔡刚在论坛上致辞的精彩内容: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省引导扶持光伏产业发展,在省内培育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近千亿级的光伏产业链,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方向,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各界的努力,特别是光伏业同仁的努力进取和艰苦奋斗,光伏的前景光明,道路广阔。这背后有哪些原因?浙江太阳能平均总辐射量在4220到4950兆焦/平方米,年有效利用小时数一千小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坚定不移地支持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展,实施百万家庭屋顶光伏行动计划。
2018年,全省光伏发电超过了100亿千瓦时,电力的贡献超过了700万千瓦。未来几年,光伏的发展将进入平价时代,这是国家的导向,浙江也是要按照国家的导向实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希望光伏界的朋友们积极面对,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不断的探索拓展分布式光伏应用的领域,提升光伏的跨界融合力和创新力,努力推进光伏产业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实现光伏产业健康、理性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9年4月底,浙江并网运行分布式光伏项目已达197836个,总并网容量8270.49兆瓦,其中工商业光伏项目12796个,容量6885.91兆瓦。2019年以来,这个势头还在持续。
5月22日,华夏能源网主办的2019(第二届)中国分布式光伏生态创新论坛在杭州召开。这样的工作,也体现了总书记对于浙江的要求,就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永立潮头。
一至四月份,浙江省增加光伏发电装机接近80万千瓦,现在全省光伏装机达到了1300万千瓦。我自己体会,在三类资源地区这样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称作奇迹。但这并不影响浙江省光伏产业的蓬勃发展,该省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据了解,浙江现有分布式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公共单位、集聚小区等建筑屋顶,接入电压等级主要在10千伏及以下,浙江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中,选择自发自用,消纳方式的项目容量占比56.86%,分布式光伏电量自用比例超过50%,光伏项目的盈利能力较强。
蔡刚表示:光伏的发展将引入平价时代,这是国家的导向,浙江也是要按照国家的导向实现一系列的政策,希望光伏界的行业同仁们积极的面对,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由于自然禀赋的原因,浙江光伏发展是坚定不移的,光伏发展对于全省能源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蔡刚在会上致辞时表示,浙江率先在全国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国家产业引导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到去年底,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达到822千瓦以上,现在分布式光伏占全省光伏装机的比重达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在分布式装机方面连续多年总量和增速在全国保持第一。
由于自然禀赋的原因,浙江发展光伏是坚定不移的,发展光伏对于浙江全省能源结构调整,对生态文明建设,对百姓脱贫实现小康,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消除薄弱村等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这背后有哪些原因?浙江太阳能平均总辐射量在4220到4950兆焦/平方米,年有效利用小时数一千小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郝永:宋明理学大家的书院记述通论
下一篇:戴建业:无为: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